中國科技峰會

中國科技峰會─月球與行星科學論壇 探討大灣區月球與行星科學的發展


       由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中國科協信息科技學會聯合體聯合承辦的「中國科技峰會─月球與行星科學論壇」於七月二十三日假澳門大學舉行。論壇邀請到中國科學院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林楊挺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特聘教授葉永烜教授、中國科學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季江徽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副所長舒嶸研究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特聘教授肖龍教授、以及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陳炯林教授,圍繞大灣區在建設航天强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發揮大灣區在月球和行星基礎學科領域的優勢、如何加速提升月球和行星科學的學術水平等議題進行交流討論。

 

       林楊挺教授介紹了國家深空探測任務相關的月球、火星、小行星等的關鍵科學問題,提出相關的研究內容和預先開展的前期工作,探討如何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共同推動月球與深空探測的科學研究。

       在澳門成長的葉永烜教授則分享了他對澳門科學研究發展的體會,指出兩個澳門最有歷史文化因素投入的重要科學研究計劃,一是建立一個世界一流的數學和理論物理研究中心,二是結合澳門周邊太空科技中心的力量,建立小行星探測和採礦事業的規劃工作。

       季江徽教授提出應深度探討早期小行星中有機物的本質是什麽,地球上的生命是否來自小行星或彗星,小行星中是否含有太陽星雲中的原始物質,在太陽系早期與行星形成同時發生的物理過程是什麽等問題。

       舒嶸研究員分享了我國繞、落、回三次探月工程和首次火星探測工程的光電有效載荷經驗,介紹了光譜類和激光類光電探測設備的關鍵技術和技術發展趨勢,探討未來在小行星、月球及火星探測工程中的物質成分探測新技術。

       肖龍教授提出應充分發揮澳門及內地高校與科研院所的合作,揚長避短,優勢互補的建議,並提出可結合科學與藝術融入到公眾科學普及教育中去。

       陳炯林教授簡要介紹了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已展開的眾多科普工作,強調了科學在尋找知識之外,更包含了深層的文化意義,又探討了創新且具澳門特色的未來科普發展路線,以實現科學文化的普及甚至産業化。

       最後與會嘉賓和現場師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交流。「中國科技峰會」是世界科技前沿的高端科技會議,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中國科協信息科技學會聯合體承辦,共設開幕式、主旨報告及五個專題平行論壇。論壇作為澳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科技走廊建設的一個新起點,澳門不僅要發揮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學科優勢,科學應用還應與工程技術相結合,深度參與國家各項深空探測任務,更要將科學與文化、教育相結合,將科學傳播工作拓展到更廣闊的天地。


分享至社交媒體: